临床案例
tati模式综合治疗iiia期双表型肝细胞癌一例-ag捕鱼平台
双表型肝细胞癌(dphcc)
是肝细胞癌(hcc)的一种亚型,以组织学上为典型的肝细胞癌但同时表达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(icc)的基因标志物为特征,因其具有hcc和icc的双重生物学行为,恶性程度更高。
ck19是dphcc诊断的重要标志物之一,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参与dphcc的发生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调控。
病史
33岁女患庄某,因“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2天。”入院。
现病史
因饱餐后右上腹胀痛至临沂市中心医院就诊,2020.6.4查afp:88.26ug/l;上腹部增强ct:肝右叶示不规则类圆形低密度灶,大小约 6.7*7.4cm,边界欠清晰;脂肪肝,于2020.6.6入我院。
既往史
7 年前因“宫外孕”行腹腔镜手术。
入院实验室检查(2020.6.8)
血常规、凝血:无殊;
肝肾功能、t细胞亚群:无明显异常;
afp:110.37ng/ml,nse:19.87ng/ml。
入院影像学检查(2020.6.6)
诊断
1.原发性肝癌(ct3n0m0 iiia期)
2.宫外孕术后
3.脂肪肝
第一次手术-ctace(2020.6.9)
肝右动脉分支供血,微导管超选后罂粟乙碘化油注射液10ml 8spheres(300-500μm )1g 栓塞,雷替曲塞 4mg、洛铂30mg 动脉灌注。
1.院外口服阿帕替尼0.25g qd靶向治疗(口服10天后头痛、胸闷症状进行性加重,多次测血压维持在110-140/80-100mmhg之间,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无明显异常),改为0.25g qod后症状好转,嘱1个月后复查;
2.疗效 : pr。
第一次术后1月影像学复查(2020.7.6)
第二次手术-deb-tace(2020.7.10)

肝右动脉分支供血,微导管超选后callispheres(300-500μm)载雷替曲塞 4mg与造影剂1:1 混合成 14ml 溶液,透视下缓慢注射约12ml(栓塞终点:供血动脉主干铸形,肿瘤完全栓塞,造影剂2-5次心跳后消失,5min后再次造影证实栓塞效果);给予洛铂 30mg动脉灌注。
1.院外口服阿帕替尼0.25g qod靶向治疗,嘱1个月后复查;
2.疗效 : pr。
第二次术后1月影像学复查(2020.8.10)


第三次手术-ctace(2020.8.12)

肝右、肝中动脉分支供血,微导管超选给予8spheres(300-500μm )1g栓塞,给予洛铂30mg、雷替曲塞4mg动脉灌注。
1.院外口服阿帕替尼0.25g qod靶向治疗,嘱1个月后复查;
2.疗效 : pr。
第三次术后1月影像学复查(2020.9.20)
第四次手术-肝内肿瘤穿刺活检 微波消融手术(2020.9.22)
术中ct定位


肝右叶原发病灶大小约4.0*3.6*3.8cm,麻醉成功后,置入 18g 活检针,同时 2 根消融天线在 ct 引导下置入瘤体,取病理组织条 4 条送检。
消融功率
第一点:50w,消融 3.0min,退针 1.0cm,消融 4.0min,调整进针角度及深度,消融 3.0min,退针 1.0cm,消融 2.0min;
第二点:50w,消融 1.0min,调整进针角度及深度,消融 3.0min,退针 1.5cm,消融 4.0min,调整进针角度及深度,消融 3.0min。
消融完毕并消融针道后拔出消融针。
实际消融时间:第一点为50w,12.0min;第二点为 50w,11.0min。
术后病理

(肝穿刺活检)符合双表型肝细胞癌。
免疫组化:hepatocyte( )、glypican-3(弱 )、ck19( )、cd34(血管 )。
1.术后第5天联合卡瑞利珠单抗200mg q3w治疗,院外口服阿帕替尼0.25g qod靶向治疗,嘱2个月后复查;
2.疗效 : pr。
第四次术后1月影像学复查(2020.11.12)
标记物变化
summary 小 结
1.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应以综合治疗为主,包括:外科手术、内科化 疗、放射治疗、消融治疗、血管栓塞治疗、靶向治疗、免疫治疗等。
2.治疗应体现系统化、个体化、全面化评估,结合多学科会诊模式。
3.多种治疗方式的联合或可相互增效,取得(1 1>2)的治疗效果。
4.本例提示:
❖ tati
血管栓塞治疗(tace)、消融治疗(ablation)、靶向治疗(tki)、免疫治疗(immunotherapy)的tati模式治疗方案理论上可全面抑制肿瘤,且互为增效,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,提高生活质量。